另一套是众兴上市。

        两套方案几乎一模一样,只是主体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开始提交的的确是镜像影业上市方案,只不过在CCB调查之后,刘特作逼杨鸣交出股份,那段时间,方案就变成了众兴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时,公司结构调整的文件提交给律师事务所,而刘特作的律师并未核实母子公司变更。

        刘特作觉得,他买了杨鸣的股份,杨鸣拿到了钱,一切都已成定局,他成为了第一大股东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以为自己控制了即将上市的公司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上市的不是镜像,是众兴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的61%,只是个空壳公司的股份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步,媒体配合。

        公关团队在外面不断放消息:“镜像影业即将上市”“镜像估值超过40亿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