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後的几天,苏筱晚没有任何要撂挑子不g的意思,每天正点吃饭,正点去岩洞工作,准时得让周围人都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她,可她根本不在意,抱着她那个A2的大本子不停地写呀画呀的,沈魏风有一种深深地落水溺毙前抓到了浮木的感觉。只是她对沈魏风的态度既客气又冰冷,有时甚至不苟言笑。沈魏风心里是惴惴的,但是任务当头,他就没有去想太多。

        连续一周的时间,大家几乎都在围着石棺打转,可是就是无法找到进一步的突破口。岩洞顶部的裂纹里已经可以养成窝的耗子了,宋轶急得几乎每天都在跟沈魏风发脾气,嚷嚷着岩洞危险,不可以进去作业。可是吴大军和苏筱晚这次都犯了倔脾气,两人根本不听劝,沈魏风有时看着头顶巴掌宽的裂缝会强拉苏筱晚出去,她总是轻轻甩开他的手,继续画她的图。

        情势急迫,沈魏风只好再度召集几个组的负责人开会。会上他分析了现在墓葬的情况,表示如果山T继续倾斜以至於导致岩洞洞顶再度开裂,他将申请所里将所有人撤回。另外对於石棺的开启,他表达自己的观点,所有人对於移动石棺的棺盖有点矫枉过正了。也就是说,棺盖是针对有棺椁的墓葬来讲,而现在这个墓葬极其特殊,不管它的位置还是构造,都不是常见的墓葬的情况。对於里面的屍身究竟为何人,或者陪葬品都无法预知。现在的关键在於找到一条蹊径,以最短的时间把石棺完全打开,既节省物力,也降低人员伤害的可能X。

        宋轶听到这里表示应该重视岩洞外部的岩T构造,毕竟这个棺是石棺,因势造物,而山T的构造在设计之初也可能被充分考虑过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沈魏风完全采纳了宋轶的看法,请他第二天带人在岩洞外围进行勘测,以便找出开棺的其他路径。

        工作思路的调整让吴大军最先获得了一个小成功,他在老搭档宋轶的帮助下在岩洞的外围发现了一个十分隐蔽的坑洞,洞不大,五六个见方,里面存了一些古代匠人的工具,虽然锈蚀严重,已经结成一块,但是仍能辨别出其中的样式。

        得到消息,一群人都上了半山坡,围在坑洞周围琢磨,大家议论着,只有苏筱晚一言不发。沈魏风觉得老吴就是有这样的本事,特别是他和宋轶这麽多年的老搭档,总能在大家感到绝望的时候找到一线希望,这个坑洞应该是个胜利的号角,成功就在不远处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苏筱晚沉默了一会儿还是发声了:“应该祝贺宋研究员和吴老,能在这麽苛刻的条件下找到这个岩洞的陪葬坑。也算咱们的零的突破了。不过大家对此不要抱太大的希望,特别是对石棺的开启不要有更多的幻想。这只不过是个陪葬坑,说明不了任何问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吴大军按捺不住脾气反驳道:“这不是关键什麽是关键?我们多少次就是从陪葬坑入手的!”

        苏筱晚道:“陪葬坑是传统中国墓葬的结构,这个岩洞第一个考古队可没把它当成墓葬的,他们还曾一度认为这是一处小规模石窟,如果不是实在在洞内找不到太多的石窟佐证,他们也不会交出这个项目。所以这个岩洞的陪葬坑顶多只能算是个物料埋屍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埋屍地!你指指看屍T在哪里?!”吴大军脸都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